面对依然存在的里程焦虑和多元化的应用场景,业界提出了电池车身一体化与换电两大技术方向,为新能源汽车补能难题的解决增添了新思路。
电池车身一体化渐成趋势
随着比亚迪海豹的热销,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热度再次被推高。
海豹是比亚迪海洋系前不久推出的重磅车型,由于首次采用了CTB(cell to body,电芯到车身)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,在安全性、操控性和舒适性上有了全面进化。
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介绍说,比亚迪之前的刀片电池采用的是CTP(cell to package,电芯到电池包)方案,从下往上依次是托盘、电芯和电池上盖,但它与车身地板是分开的,现在的CTB技术则是在CTP的基础上,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。
而这一改进,使得比亚迪海豹的整车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首先,比亚迪海豹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取消了传统CTP三层夹板,降低了车身高度,车身更为美观,风阻系数也更小,减少了车辆的能耗。
其次,电池与车身的一体化能降低钢材用量,简化了车辆的底盘结构。同时,一排排刀片电池组成的蜂窝状结构,也大幅增强了底盘强度,整车扭转刚度达到了40000牛米/度。
不仅如此,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与比亚迪的e 3.0纯电平台组合在一起,还实现了车辆底盘的全平设计,整车前后配重比为50:50,操控性大大增强。
此外,CTB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提高了电池排列的密度,有利于从物理空间加大电池容量,从而提升了车辆的续航里程。
事实上,为了进一步减重降本,动力电池体系的结构正在不断创新,电池车身一体化渐成趋势,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发力。
今年5月初,零跑汽车宣称已经攻克CTC(Cell to Chassis,电芯到底盘)技术,并应用于C01车型上。与比亚迪的CTB不同,零跑汽车的CTC方案取消了电池包箱体和上盖,只留有下面的托盘,并和门槛、横梁紧密连接在一起,与车身电池舱形成了高刚性的腔体结构。
零跑汽车CEO朱江明表示,零跑汽车CTC技术的灵感源自手机电池结构从分离式变成机身电池一体化,而更加轻薄的结构设计能够为整车成本、续航里程、座舱空间带来相应的优化。
其实,最早布局CTC电池车身一体化的车企是特斯拉。2020年9月,特斯拉发布了4680电芯、CTC技术和一体化压铸技术,并宣称其柏林工厂将采用CTC技术生产Model Y。
在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上布局的除了车企,还有动力电池生产商。
6月23日,宁德时代正式发布了第三代CTP技术,同时宣布名为“麒麟电池”的新产品将于明年量产上市。
宁德时代的官方资料显示,跟以往全部使用电池包不同,这款电池采用了底盘封装、一体化车架等技术,以便充分利用空间提升电池密度,进而“产生超乎寻常的能效比”。体现在数据上,这款电池的体积利用率为72%,能量密度为255Wh/kg,整车续航达到了1000公里,并可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及10分钟完成80%电量快充。